科學家發(fā)現靈長類腦中存有活躍神經干細胞
來源:科學時報
[導讀]我國科學家發(fā)現了成年獼猴和人類的大腦中存有神經干細胞和新生的神經元,并首次詳細描述了由神經干細胞生成的新生神經元的特征及遷移路線。
我國科學家在神經干細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由復旦大學醫(y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振綱領銜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多艱辛工作,發(fā)現了成年獼猴和人類的大腦中存有神經干細胞和新生的神經元,并首次詳細描述了由神經干細胞生成的新生神經元的特征及遷移路線。
相關系列論文已于近日陸續(xù)發(fā)表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 《神經科學雜志》、《細胞研究》和《歐洲神經科學雜志》上, 引起國內外同行關注。有關專家認為,“該成果為人類腦損傷后神經再生帶來新的希望”。
長期以來,醫(yī)學界一直認為大腦內沒有神經干細胞, 而大腦因疾病或外傷而損失的神經細胞是不可再生的。但經過近20年來的努力,科學家發(fā)現成年哺乳動物腦 內仍然存有神經干細胞, 這些干細胞可以不斷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它們在腦內會“自動”遷移到不同腦區(qū),并對學習、記憶和嗅覺等發(fā)揮作用。 然而,以往科學家對 神經干細胞的研究主要在小白鼠上進行,而對神經干細胞在人類等靈長類動物大腦中的分布狀況、功能等卻知之甚少。
神經干細胞在靈長類大腦中存在與否,有何功能,如人腦損傷后神經細胞是否可再生等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重要課題。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楊振綱和他的博士研究生王琮民、 李曉甦、 魏斌等較為詳細地確認了成年獼猴大腦中的由神經干細胞所“制造”的新生神經元,并追蹤、探索了這些新生神經元在腦內特有的“長距離”遷移規(guī)律。
而如何利用新生神經細胞這一“長距離”遷移能力, 以達到腦損傷治療的目的, 是科學家目前努力探索的重大課題。 為進一步探索“人腦奧秘”, 楊振綱團隊緊接 著又在武漢中國人腦庫提供的成年人腦組織研究中發(fā)現了神經干細胞, 并發(fā)現這類神經干細胞在腦內非常活躍,可以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這項成果為人類腦損傷后 神經再生帶來新的希望。
楊振綱等還利用條件性敲除基因的方法,對神經干細胞在正常以及受損傷大腦內的調控機制作了深入研究, 最終發(fā) 現,Sp8基因在神經細胞產生和長距離遷移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如果沒有Sp8基因,神經干細胞就不會發(fā)生其應有功能,也就是說,Sp8基因在神經干細胞的 重要作用遠遠超過先前科學家對它的了解。
據楊振綱介紹,有關“人腦發(fā)育的奧秘”和Sp8基因其他功能的研究,目前神經干細胞和神經發(fā)育實驗室研究團隊正在深入進行中。